有一種心情叫突然想吃面了。冷風四起,冰霜漸至,一碗熱湯面的身心俱足,縱然是千金也不換的。
我大抵骨子里是個女漢子。作為魚米之鄉的江蘇人,一般都是米飯作為主食。我更偏愛吃面,溯其源頭,應該是來自小時候。那時候物資還沒有這么豐富,家里也不很富裕。將將溫飽,三餐以填飽肚子為任務。只有生病了,母親才會從商店買回一包方便面,煮給我吃。記憶中,那種鮮香滾燙,現在的珍饈美味完全無法比擬,一碗面吃完,從胃里升騰起的溫暖,口中殘留的滋味,回想起來仍舊美妙。
工作以后,生活條件逐漸好了,物資也豐富了。街上各種美食商鋪林立,口味各種各樣??晌易钕矚g找個面館,點上一碗湯面,西里呼嚕的嗦完,總是要燙到心里,再呼出一口熱氣,才感到舒服。無論牛肉面、拉面、臊子面、擔擔面、蘇式面,我都能吃得不亦樂乎。
有人說面,不過是填飽肚子的食物,并不值得大書特書,也不用感嘆??墒呛芏喑鞘卸紝⑻厣娈斪雒?,當地的人們也將它們當成家鄉的驕傲。面是風土的延伸,也是人文的煉化。不同的地域發展出不同的面,湯汁或濃或清,面條或勁道或軟爛。細細品來,像在讀一篇地方志,將歷史和文化溶在湯里,揉進面里,再輔以人情調味,最后呈現在面前的,就是這一碗熱氣騰騰的美味。它絕不曲高和寡,不走清高路線,市井里的煙火氣,是對它最好的注解。
看過一本書,有位老饕美食家為各種面編寫了食用方法,按其上的方式吃面才是正宗的吃法,才能品出味道的層次,我卻不以為然。吃面的方法沒有對錯,只要享受了它的美味,能由此衍生出幸福感,那便是對的。寒冬臘月里,一大口滾燙的熱湯入口,一滿筷熱氣騰騰的面條下肚,那種腔子到心里的熨帖,全身的毛孔都打開了。游子歸家時,一碗家鄉的面,會讓他忘記了疲憊和委屈,溫暖了心房。
《禮記.大學》中有格物致知之說,物是世間的物,知也是平凡的知,恰如平凡的面。也莫有太高期望,也明白會腹中滿足,無論貴賤,通通一海碗,兩只筷,公平。吃面,賞味,品一品酸甜苦辣,也正如這世間一般,值得。 (盧正琴)